司亚龙,天华院铆焊车间铆工。乍看,此君皮肤微黑、文质彬彬,俨然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学徒。就是这样一个“小学徒”硬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技不惊人死不休”的韧劲,短短几年时间,连续两次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并在铆工高手云集的天华院铆焊车间逐步成长为新一代铆工“一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龙哥”。
天华小“匠”初长成,千磨万击还坚韧
时光荏苒,蓦然回望已是8年前,司亚龙中专毕业进入天华院做起了铆工小学徒。懵懂少年初涉铆工行当,对这行充满了惊奇与兴趣:一块铁板经铆工一连串神奇“裁剪”竟成为一件充满几何美的零件,一件件零件再经铆工另一连串“拼接”竟成为一台雄伟精密的设备,感觉每天都在见证奇迹!
但是对于司亚龙来说工作不仅仅是见证奇迹,更要自己参与制造“奇迹”。公司制造的设备大多结构复杂,自己在学校学的“少得可怜”的理论知识面对如此的复杂情况立即显得捉襟见肘。看图识图、画图放样、工件找正、设备找中……一个个难题迎面袭来。
况且,莫师傅,这位天华院最苛刻的老铆工完全不给他的新徒弟喘息机会:“还科班出身,放样都搞不明白,还想不想干了,想干玩命干,不想干赶快回老家山里放羊去!”一句话挑动了司亚龙好胜的心,他拳头一攥:“师傅,大山里的孩子不会让您丢脸的!”
说玩命就玩命,他白天跟着莫师傅一板一眼学、一招一式练,一到晚上就缠着熟稔的图纸设计员给他讲图纸结构、授识图技巧,日子一长,大家都开着玩笑说:“小司啊,你这是要把我们榨干,然后抢我们饭碗啊。”
3个月后,莫师傅在看完司亚龙独立完成一个部件后,一边用石笔敲着他的头,一边笑着说:“大山里的孩子可以啊,生来不怕迎难爬坡,幸亏没有让你去放羊,不然世上就多了一个羊倌,少了一个铆工匠人啊!”得到这位严师的肯定后,他是愈加的“沉溺钻研”、“不可自拔”,夜以继日,不舍昼夜。
一入匠门深似海,从此困难是阶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不到的时间,司亚龙已经掌握了公司车间现有产品的全套铆工制造技术。然而 “好景不长”,新的难题又来了。天华院本身就是研究型企业,自带强大科研创新属性,创新层出不穷,技术改进永不止步。
2011年,公司与某国外客户签订了一批焙烧炉的生产订单,这批订单的特殊之处在于要将一种特殊材质用在此类大型回转焙烧设备上,这在公司还是首次碰到。在生产中大家发现,组对好的筒体焊接后,焊缝处塌陷严重,完全无法使用。一时间,车间的老铆工、老焊工们束手无策:这种新材料焊接要求太高了,车间现有条件根本无法达到嘛。
面对困难,司亚龙主动请缨。他一边查资料,一边利用该材质的边角余量自制了许多试板,并将试板加工成十几种钝边形式,一一组对焊接,再一一对比焊缝改善状况,优中选优,总结良性改善的变因,对比、总结、归纳,再对比、再总结、再归纳……为了争取更多的试验时间,他索性把床铺搬进了车间旁边的单身宿舍,一住就是一个月。就这样,司亚龙通过对组对工装自制改造、组对钝边的参数摸索,成功地攻克了这一生产难题,和团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一新材质产品的制造。
几年来,像这样的“硬骨头”,司亚龙啃了多少,估计自己也数不清楚。因为更多时候,这种与“硬骨头”的狭路相逢,没有一点点防备……
休言 “差不多”,再上一层楼
在有些铆工看来,铆焊件组对差不多达标就行了,因为本身就有加工余量,车床会车削掉组对误差。司亚龙的字典里却没有“差不多”这个词。他跟工友们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虽然部件的组对允许误差有8个毫米,但是如果咱们通过努力将误差控制在2个毫米以下,工艺部门就可以减少5、6个毫米的板厚余量,车床更能减少6、7个毫米的加工量,一台大型干燥机成千上百的部件,连工带料会节约多少隐形成本啊。”
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桨叶干燥机作为天华院的一个明星产品,特点就是端座与壳体同心、同轴度要求极高。为了保证这一关键指标,以往的常规工艺需要反复三次到机床平台上组对找正,费时费力。司亚龙经过反复琢磨,通过在壳体上点焊基准块,预留二次找正基准,硬生生实现了上车床组对找正两次就能保证误差只减不增。这一改进大大缩减了时间、人力、物力成本,车间上下十分振奋,可司亚龙并没有满足,他又继续捣鼓如何“一招制敌”,一次找正……
误差减小、减小、再减小,工序精简、精简、再精简,这种不仅以达标为目的、而是锲而不舍、追求极致的努力,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好的写照。
不因诱惑遮望眼,一片匠心在本岗
2016年冬,国内某化工企业有一台进口的蒸汽管干燥机,内部换热管腐蚀老化严重。为节约成本,客户想仅仅更换干燥机内108根将近30米长的换热管,而且业主强调,因特殊原因干燥机不可转运,必须在原位置更换,操作时间只有35天!
因条件苛刻,干燥机的原生产商一口拒绝了该化工企业的合同,根本不可能嘛,设备安置地点空间那么小,完全没有空间将百余根30米长的换热管从设备里抽出来,再将新换热管穿进去,并且只有35天时间,除非神仙下凡,不然,没门!
无奈之下,该企业找到了天华院,主动请缨的司亚龙带着自己的小团队兴冲冲地赶到现场,谁料刚和业主的主管领导一照面,就被泼了一盆冷水:“你们天华院怎么派了一个毛头小伙子来,我们这可不是试验场,不是来锻炼新人的,耽误了检修时间,是要负责任的,我要和你们领导沟通一下,换个“嘴上有毛”的来!”,司亚龙却答道:“领导,您先别急,让我试试吧,你现在把我赶走了,不还得等下一批人来嘛”。业主主管还是心存疑虑:“那就试试吧,不行赶快换人啊!”
司亚龙和他的班组团队立即开始了实地勘测。他们登高爬低,拉尺寸找角度,忙乎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找到一个极限位置,可将30米长的换热管从设备中抽出,并且可以将新换热管穿回设备中。
在施工中,司亚龙又根据现场情况自制了批量穿管工装,一次可以将两根相同规格的换热管穿入设备内,一下子就节省了一半多的时间,整个项目结束后,仅仅历时31天!
项目完工典礼上,那位业主主管悄悄和他说:“小伙子,你这么有能力,怎么只带这几个兵呢,真的太屈才了,来我们公司,做我们的维修部项目经理,收入给你翻一番!”司亚龙又是讪讪一笑:“领导,你太高看我了,我还没有出师呢,起码要等到我嘴上‘长毛了’吧。”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却透着这个八零后热血青年对自己清醒的剖析。
对精品执着的追求,对平凡岗位的坚守、对自己技艺孜孜不倦的苦心孤诣是工匠必备的精神。“真修实行”的作风,正是工匠成长的关键。八九年出生的年轻匠人司亚龙践行着中国工匠的轨迹,正砥砺前行……